孤獨癥譜系障礙(一) |
時間:2022-11-07 15:32:59 點擊: 次 |
孤獨癥譜系障礙(一) 孤獨癥譜系障礙(ASD)是一組以社會交往障礙、言語和非言語交流障礙、狹隘興趣、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,以往稱廣泛性發育障礙。 發病率 早期流行病學研究表明,典型孤獨癥的患病率約為2/萬~3/萬。近年來ASD概念的提出,發病率顯著上升,WHO報告目前ASD發病率為1/150,男女比例為4:1。世界衛生組織根據我國現有總人口量估計ASD兒童總數在100萬~150萬左右,已占各類精神殘疾的首位。 一、臨床特點 兒童ASD起病于3歲前,其中約2/3的兒童出生后逐漸起病,約1/4的兒童經歷了1~2年正常發育后退行性起病。臨床表現在兒童發育的不同時期有所不同。 1、社會交往障礙 (1)嬰兒期:患兒回避目光接觸,對他人的呼喚及逗弄缺少興趣和反應,沒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抱起時身體僵硬、不愿與人貼近,缺少社交性微笑,不觀察和模仿他人簡單動作。 (2)幼兒期:除有嬰兒期癥狀之外,還缺乏與同齡兒童交往玩耍的興趣,方式和技巧存在問題。不會通過目光和聲音引起注意,不會與他人分享,不會尋求安慰,不會對他人表示安慰和關心,常常不會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戲。 (3)學齡期:隨著年齡增長和病情的改善,患兒對父母、同胞可能變得友好而有感情,但不同程度地缺乏與他人主動交往的興趣和行為,交往方式和技巧會存在問題。常常自娛自樂,獨來獨往,不理解也難學會和遵循一般的社會規則。 (4)成年期:患者仍然乏社會交往的興趣和技能,雖然部分患者渴望結交朋友,對異性能產生興趣,但是因為對社交情景缺乏應有的理解,對他人的興趣、情感等缺乏適當的反應等,較難建立友誼、戀愛和婚姻關系。
2、交流障礙 (1)言語交流障礙:①言語發育遲緩或不發育;②言語理解能力不同度受損:③言語形式及內容異常;④語調、語速律、重音等異常。 (2)非言語交流障礙:常拉著別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,多不會用點頭、搖頭以及手勢、動作、表情、眼神表達想法,也不能理解他人的姿勢、面部表情等的意義。 3、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 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、墨守成規的方式應付日常生活: ①興趣范圍狹窄,迷戀于看電視廣告、動畫片、聽某段音樂等,或對瓶、盒、繩等物品產生依戀,愛不釋手; ②行為方式刻板重復:常堅持用同一種方式做事,拒絕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的變化; ③儀式性或強迫性行為:常出現刻板重復、怪異的動作,如重復蹦跳、拍手、用腳尖走路等。
4、其他表現 常伴有精神發育遲滯、睡眠障礙、注意障礙、白笑、情緒不穩定、多動、沖動攻擊、自傷等行為;認知發展多不平衡,音樂、機械記憶、計算能力相對較好甚至超常;還有一部分兒童伴有抽動穢語綜合征、癲癇、腦癱、感覺系統損害、巨頭癥等。 二、診斷標準 美國DSM-5孤獨癥譜系障礙診斷標準: 1、在各種情景下持續存在的社會交流和社會交往缺陷,不能用一般的發育遲緩解釋,符合以下三項: (1)社會-情感互動缺陷:輕者表現為異常的社交接觸和不能進行來回對話;中者缺乏分享性的興趣、情緒和情感,社交應答減少;重者完全不能發起社會交往。 (2)用于社會交往的非言語交流行為缺陷:輕者表現為言語和非言語交流整合困難;中者目光接觸和肢體語言異常,或在理解和使用非言語交流方面缺陷;重者完全缺乏面部表情或手勢。 (3)建立或維持與其發育水平相符的人際關系缺陷(與撫養者的除外):輕者表現為難以調整自身行為以適應不同社交場景;中者在玩想象性游戲和結交朋友上存在困難;重者明顯對他人沒有興趣。 2、行為方式、興趣或活動內容狹隘、重復,至少符合以下兩項: (1)語言、運動或物體運用刻板或重復。 (2)過分堅持某些常規以及言語或非言語行為的儀式,或對改變的過分抵抗。 (3)高度狹隘、固定的興趣,其在強度和關注度上是異常的。 (4)對感覺刺激反應過度或反應低下,對環境中的感覺刺激表現出異常的興趣。 3、癥狀必須在兒童早期出現(但是由于對兒童早期社交需求不高,癥狀可能不會完全顯現)。 4、所有癥狀共同限制和損害了日常功能。 5、這些失調都不能用智力障礙/智力發育障礙或全面性發育遲緩更好地解釋。智力殘疾和孤獨癥譜系障礙經常共同發生。診斷孤獨癥譜系障礙和智力殘疾的合并癥,對社會溝通的預期應低于一般發展水平。 三、康復評定 1、發育評定 主要應用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。可用于發育評定的量表有丹佛發育篩查測驗(DDST)、Gesell發展診斷量表(GDDS)、貝利嬰兒發育量表等。 2、心理學評定 主要包括智力發育評定、語言評定、適應能力評定等,這些評定有些不是專門為ASD兒童設計的,但可為康復干預計劃的制訂提供依據。 (1)智力評定:常用的有韋氏智力測驗、斯坦福-比內智力量表、Peabody圖片詞匯測驗等。 (2)適應能力評定量表:文蘭適應能力量表(VABS)、嬰兒-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評定,適應能力評定不僅是孤獨癥兒童診斷的依據,而且可為教育訓練及訓練效果提供基礎。 3、ASD評定 (1)初級保健篩查 可根據警示指標、錄像分析方法來判斷兒童情況,也可用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征象篩查表進行篩查。 (2)一級篩查 用于在普通人群中發現ASD可疑人群。常用的有簡易嬰幼兒孤獨癥篩查量表(CHAT)、簡易嬰幼兒孤獨癥篩查量表改良版(M-CHAT)、CHAT-23、孤獨癥特征早期篩查問卷(ESAT)、孤獨癥行為量表(ABC)等。 (3)二級篩查 需要由專科醫師來執行,用于排除ASD可疑人群中的其他發育障礙,協助診斷,如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(CARS),適用于2歲以上的人群。 (4)ASD診斷量表 目前國外廣泛使用的診斷量表是ASD診斷量表孤獨癥診斷觀察量表(ADOS-G)和孤獨癥診斷訪談量表修訂版(ADI-R),聯合應用被公認為孤獨癥診斷的金標準,但評定人員須受過專門的訓練并在操作達標后方可實際使用。我國尚未正式引進和修訂。 4、心理教育評定量表(C-PEP) 適用于3~7歲孤獨癥、非典型孤獨癥和其他類同的溝通障礙者。 5、孤獨癥診療評估量表(AETC) 分為說話/語音、社交、感知覺和健康/行為4項,總分0~179分,分值越高,癥狀越重。 *以上內容來自康復治療學專業書籍《兒童康復學》 今天我們了解了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定義、臨床特點、診斷標準、康復評定等內容,那么該如何進行康復治療呢?相關內容將在后續文章中發布,請持續關注。 |
上一篇:世界物理治療日 下一篇:孤獨癥譜系障礙(二) |